在古代,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称。先秦时,每逢冬至,君主与大臣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,百姓也可不事生产,尽情玩乐。《汉书》说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《晋书》亦有“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……其仪亚于正旦。”人们“更新衣,备酒食,享祀先祖。三日之内,店肆皆罢市,垂帘 饮博,谓之‘做节’。庆贺往来,一如年节。”
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,又叫“长至节”。冬至之后,气候寒冷,万木凋零,景物萧瑟,生民所面对的生存环境相当严酷,因而心存敬畏,冬季也被认为是一个神谴鬼扰、充满凶险的阶段,各种禁忌也特别多,不许动土、启封,不许劳民动众,上至天子,下至平民,都要闭藏居处,养气安神,并举行各种祭祀活动。《周礼·大司乐》云:“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。”北京天坛便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。百姓亦要祭祀祖先,希望得到鬼神的保佑,平安渡过这段艰难日子。直到现在,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们仍以“鬼门关”来形容过冬:“阎王手下滑大冬”,认为只要能够捱过冬至节,便无大碍了。因而冬至后漫长的日子是掰着指头数着过的,俗称“数九天”,民间有通俗的数九歌:“一九二九,冻破兑臼;三九四九,吃饭温手;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又一九,犁牛遍地走。”山西还有涂画“九九消寒图”的习俗,是文人雅士们消磨漫长冬日的方式,或者画梅花一枝,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,每天点染一朵花瓣,花瓣尽而九九出,称为九九消寒图;或者是作九体对联,每联九字,每字九画,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,如上联写有“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”;下联对以“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”,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。这样数着、画着,春天转眼就在眼前:“下点天阴上点晴,左风右雾雪中心。图中点得墨黑黑,门外已是草茵茵。”
冬至吃饺子的习俗,传说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。一年冬天,气候奇寒,许多人冻烂了耳朵却无钱医治。张仲景带领学生在南阳(今河南南阳)城关搭起大棚,于冬至日起免费为乡亲施药医治冻伤,处方叫 “祛寒娇耳汤”,将羊肉、辣椒、鸡血滕、桂枝等放在大锅里煎熬,然后取出切成碎馅儿,用薄面皮包成耳朵状,叫饺子,每位求医者一碗热汤,两只饺子,一直到年三十,治好了乡亲的冻伤。此后,冬至节吃饺子便相沿成俗。
冬至节民间还有互赠鞋帽的习俗。《中华古今注》说:“汉有绣鸳鸯履,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。”后来,赠鞋于舅姑的习俗传至民间,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。从前主要是手工刺绣,帽子多做成虎形、狗形,鞋上的刺绣也是猛兽、龙凤、花鸟,每逢节日,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儿,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。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市购买,形式紧跟潮流与时尚。